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调研报告

2024-04-30 | 阅读 : 480 | 下载量 :13 投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这里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意义重大,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州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履职尽责,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成专题调研组开展实地调研,分析发展现状、找准短板弱项、提出对策建议。

*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有古以来一直是进疆入藏的重要通道,州内有*、*、*、*等*个民族,*多万各族群众,*族和*族是以*为主要聚居区的特有少数民族。特殊的州情实际,决定了我州所有工作都与民族工作息息相关,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都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选择,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以黄河文明为根脉,历史传承为赓续,丝绸之路为载体,不断增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和衷共济,“谁也离不开谁”成为各民族团结之本、发展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新时代新思想的重大实践,新时代十年,全州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抗击疫情危急关头、抗震救灾重大考验中,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取得了骄人成绩,增进了民族团结,树立了良好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州深化州情认识,凝聚共同意志,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崭新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点和着力点。多年来,*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所有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工作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篇章”。

尽管*州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民族工作成效明显,但与党中央、省委要求和各族群众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从物质层面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瓶颈,我州自然条件严酷、各类资源匮乏,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量少,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较大,其中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品牌化、市场化程度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然滞后,人才创新不足等仍是突出制约因素。从精神层面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载体单一、创新不多、办法不多,“上热中温下冷”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宣传宣讲的广泛性、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还不强,全过程谋划、一体化推进相对被动,依法治理、工作保障的能力水平还不高,全覆盖宣传、全社会教育、全方位实践还需花大气力、下苦功夫。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有“慧”之学凝心铸魂,以有“形”之为示范引领,以有“感”之举汇聚共识,以有“效”之策强基提质,真正打响叫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金字招牌”,走出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

为此,调研组提出六个方面建议。

一、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做好*全部工作的“总纲领”,以党的最新理论“塑人”

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基础。

——以学铸魂,坚决做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十分牵挂的地方,我们要满怀忠诚之心、感恩之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视察时的殷切嘱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以学增智,全力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

当前,*民族工作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发挥好大统战工作格局优势和各级统战领导小组作用,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重要内容,常态化开展考核评估和督促检查,强化结果运用,真正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以学明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大力学习、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个方面,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齐心画出的“最大同心圆”。

——以学增信,切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各族群众的思想和意志汇聚在一起,*的事业就会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我们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向各族群众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受众特点开展“精准滴灌”,分层分类组织专题培训,通过村民知情大会、送文化下乡、科技大篷车、村级大喇叭等经常性开展群众教育,营造大学习、大宣传、大培训的浓厚氛围。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建设州级体验馆,开展社会实践、交流研学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灵魂血脉。

二、牢牢把握黄河文明是展示*独特魅力的“活名片”,以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化人”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和表达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文化人,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础。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必须大力传承弘扬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必须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争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利用我州地质遗迹文化、黄河文化、彩陶文化、大禹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花儿文化、牡丹文化、红色文化等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守护各民族“根”和“魂”。聚焦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这一目标,引进历史、考古、文博等专业人才,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拿出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大力发展文博事业,继续加大文物藏品征集力度,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让马家窑、齐家等历史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

——多样的文化交流是我们由来已久的优良传统,必须继承创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加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力求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继续办好中国花儿大会、古生物化石研讨会、齐家文化研讨会等,增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创作文艺精品,借鉴“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首歌带红一座城”的思路,宣传*,凝聚共识。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广泛吸纳网络人士代表,组建专业团队,大力宣传推介,为*圈更多的“粉丝”、赢得更多的“点赞”,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最独特的优势,必须“活”起来用起来

*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源丰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必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谋划实施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公园项目。着眼让文化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打响文脉传承、文博之旅主题旅游品牌,采取“文物+旅游”“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地域文化进景区。精心打造一日游、二日游、多日游精品线路,设计研发一批*、*、*、*等富含*特色的文创产品,创出更多“网红地”“打卡点”,让文旅产业成为各族群众感悟优秀文化、享受美好生活、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以产业深度融合“聚人”

构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全面贯彻“三新一高”要求,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

——精心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板”,建设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必须坚决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

村振兴有效衔接漂亮仗,聚焦“五个振兴”,着力打造一批“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让我州农村“颜值”更靓、农业“路子”更宽、农民“口袋”更鼓。以规划引领乡村环境“美”起来,重点抓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具体村庄建设规划,做到显特色、抓环境、强基础、优服务。以特色支撑乡村面貌“兴”起来,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重点补齐仓储、检测、物流等短板,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能。以农旅融合实现群众“富”起来,实施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工程,建设高效设施农业大棚、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等,实现多元融合发展。

——壮大做强产业发展“增长极”,创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品牌产业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五个百亿级产业”为抓手,加快建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体现*优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抓牛羊全产业链发展,全链条推进精深加工,实现农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扶持发展工业经济,抓好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的工业经济格局。打响叫亮*美食,强链延链、提质优质,做好“美食+”文章,形成上下游联动、产供销一体的产业体系,让*美食香飘四海、美名远扬、造福百姓。

——紧紧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注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经济发展,项目为王”。我们必须有效发挥项目建设“强引擎”重要作用,吃透政策“含金量”、找准承接“切入点”、做足工作“提前量”,竭尽全力推进项目落地落实,形成梯次推进、良性循环的运作格局。持续激活招商引资“源头活水”,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紧盯文旅、牛羊加工、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引进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和项目。发挥本土企业家和在外*籍人员作用,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乡情招商,举办全州临商回乡推介会,共叙乡情、共谋发展。做好已引进企业服务保障工作,落实扶持政策,协调解决问题,让他们留得稳、发展好。

——齐心共谱东西协作“大合唱”,创建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时代典范多年来,东西部协作地区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真金白银投、真情实意帮、真抓实干扶,为民族地区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我们必须抓实用好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做到责任不松动、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断档,拓宽协作渠道,深化协作内涵,提升协作成效,使东西部协作、中央定点帮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平台、大实践、大成果。持续在帮扶任务、帮扶内容、帮扶方式上探索完善,立足所需、主动对接,结合所有、积极承接,针对所能、全面衔接,逐步扩大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规模和频次,力争协作帮扶数量和质量“双提升”。进一步深化人员往来、人才交流,互学互鉴、牵手发展,让不同地域的各族群众理念相近、观念相通、情感相连,从“亲戚”变为“亲人”,同心共绘新生活、协同实现新发展。

四、牢牢把握人口素质是事关*未来发展的“最基础”,以教育振兴“育人”

构建民族地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基础。

——盯住基础教育毫不放松,培养一众热爱家乡、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遗余力、持之以恒、多措并举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大教育供给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根据城镇化水平和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前瞻性规划配置教育资源、谋划布局教育项目,研究解决学位供给等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女童教育,把女童教育放在最前端、最优先,切实筑牢家庭教育基础。全面建强师资队伍,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全社会蔚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盯住职业教育久久为功,造就一批服务社会、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州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持续扩大社会就业、稳定增加各族群众收入的长久之计。我们必须打赢打好职业教育这场主动仗,激发活力、补齐短板,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打造“技能*”。加快推进县市“一校一中心”建设,创出一批全国、省、州知名劳务品牌,努力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实现“弯道超车”。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让所有“两后生”一个不落地接受职业教育,让有意愿的群众都能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盯住人才引育持续发力,打造一支敬业奉献、引领发展的人才队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是人才,最大支撑也是人才。我们必须聚焦现代化事业育才聚才,优化机制盘活人才,海纳百川引进人才,用心服务留住人才,打造全省人才工作高地。摸清摸准人才需求,用足用好编制资源,聚焦教育、卫生、科技、金融、文旅、规划、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急需紧缺人才招引力度,最大限度补齐短板。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评选州、县(市)级乡土人才,配齐配强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作用。完善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引才留才政策措施,主动对接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完善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临就业创业。

五、牢牢把握城镇化是推动*快速崛起的“硬支撑”,以高水平城市建设“引人”

*面积狭小,发展空间不足,尽快实现全方位融入兰西城市群和兰白定临一小时经济圈,是最现实、最紧迫选择。要以推进城镇化为牵引,尽快实现传统的以商贸活动为重要特点的经济结构转型。

——完善“两配套”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我们必须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作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最基础工作来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严格执行城市建设总规和控制性规划,谋划实施更多道路、供水、市政、能源等重大项目,促进资源要素集聚,提升产业服务功能。深入推进市县一体化,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有序推进县城综合开发,加强重点集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全面增强城镇承载力、人才吸附力和要素集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推动城市更新和“旧改”工作,为居民提供安心、舒心、温馨的*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城市“颜值”和“人气”。抢抓兰白定临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机遇,重点做好交通、文旅、餐饮等承接和保障,打造兰州旅游休闲的“后花园”、特色美食的“体验馆”和农特产品的“供应基地”。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我们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下功夫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努力让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紧抓好,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着力打通供需堵点、提升岗位对接效率,切实兜牢困难群体就业民生底线。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抓好县级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健全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发挥我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品质好的优势,深入挖掘回医、藏医等传统疗法,探索发展汉方药制剂研究、加工、推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抓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妇女“两癌筛查”等惠民政策落实,让特殊困难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构建互嵌式社会架构是推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州正处于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活跃期,各民族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交往交流交融更为频繁广泛,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社区融合工作,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实施城乡总体规划和易地搬迁、生态搬迁避让、棚户区改造项目中,注重加强各族群众相邻而居、交错共居的嵌入式引导,实现各族群众同城市共社区、同楼宇共单元,打造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新样板。加快智慧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活动,创建社区特色服务品牌,构建尊重包容、亲如一家的情景化、常态化生活环境。

六、牢牢把握深化改革是实现*赶超进位的“助推器”,以治理能力现代化“润人”

构建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模式,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成就非凡之功

现在是*发展势头最好、政策机遇最多的时候,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从解放思想抓起,发扬斗争精神,树牢敢想敢干、超前作为的理念,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以创新性的思路举措打开工作局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之风,一切从州情实际出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气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让企业纷至沓来、产业聚链成群,将*打造成聚人聚才聚财的“一方宝地”。

——视野关乎未来,只有开放包容才能重现昔日辉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处于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窗口期、红利期,特别是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州发展提供了“政策礼包”、难得机遇。我们必须树立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化视野,有效发挥“一带一路”黄金节点优势,积极拓展中东、南亚市场,持续拓展国内藏区大市场、东部沿海大市场,以食品、民族特需用品为特色,以电商、物流为平台,加强对接合作、提升供给能力,重振“西部旱码头”雄风。

——民心就是政治,只有治理有效才能筑牢安全屏障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将隐患消除于萌芽、将风险消弭于无形、将矛盾消解于未发。在提升“八五”普法覆盖面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主动创稳、主动创安行动,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基层调解组织,壮大调解员队伍,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化“两联系”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认真倾听各族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阅读量: 480 下载量:13 收藏: 37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